祭这个字有点意思。
祭是个会意字,其原义就是手拿着肉来奉献给神灵。右上的那部分是“又”的变体,而“又”是“右手”的意思。左上的部分是肉,底下的“示”表示神鬼,像灵位木牌的样子。
所以《说文解字》中说,祭就是祀的意思,两个是同义词。
而祭的另一个意思是专用名词,指地名、姓氏。祭在哪儿呢?就是现在郑州市区的东北部,现在的祭城一带。这是周公的第五个儿子所封的国家,也是姬姓国。以地为氏,所以称祭氏。祭国原在镐京一带,属于周朝的“畿内之邑”,后东迁,所以祭氏世代为周朝卿士。
以祭为国名,可能是原从事宗庙祭祀的工作。
祭姓名人,最著名的是
春秋时郑国的祭仲,就是《左传》开篇《郑伯克段于鄢》里劝郑庄公不要纵容弟弟的大臣。东汉还有个祭遵,辅佐刘秀中兴汉室,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读姓氏时,为zhài。
祭城之祭,郑州人读zhà。传说是古音,
祭城社区的宣传栏上还声称此音已有2600年甚至5000年的历史了。
祭城社区的宣传栏
历代词典,只收jì与zhài两个音,没有收录这个zhà音。
比如较早的《玉篇》中称祭字一读子滞切,一读侧界切;北宋的《广韵》中说祭字一读子例切,一读侧界切。子滞切与子例切,转换成现代读音是一样的,都是jì,之所以把滞换成例,是为了切起来更容易些。
以后的词典,基本照抄《广韵》读法。当代的各词典也如此。
不过,词典中对地方俗读失收也是经常的事。以祭字为偏旁的其他字通常有三类读法:
不过,从以祭字为偏旁的字来看,其韵母有三个方向:
其一,-ai,如蔡、縩(cai)。
其二,-a,如察。
其三,-i,如㡜(qi)、傺(chi)。
第二个方向,好像跟祭读zhà有点关系。宋代的文字学家
徐铉在《说文校录》中因察字为入声字,对其从祭(去声字)得声表示怀疑,将许慎书中的“察,从宀,祭声”,删去了“声”字而成“察,从宀祭”,变成了会意字。并解释说:“祭祀必天质明明察也,故从祭。”后世学者不大同意。《说文义证》引杨峒说法“入声有转钮与三声谐,凡若此者,徐铉多去声字,非是”。《说文商义》说:“察本从祭声,犹蔡从祭声,亦可去入两读。”
也就是说,形声字的声旁为去声,该形声字为入声字,是合乎语言学规律的。
察读cha,又从祭得声,或许祭以前就读zhà?还有一种可能,是zhài音脱落了韵尾。如果是这样,就是当地的方言读法,不是古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