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一个月卖300万个,这个山东小镇的“虎年限定”火了

admin
导读 对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无法回家过年的人来说,热乎乎的花饽饽不仅是年夜饭的装点,更是家的味道。春节前夕,虎年限定的“布老虎”花饽饽火了。“希望我们店铺的销量少一点,直播间的人数不要这么多”,这位“凡尔赛”的商家,是山东威海的花饽饽手艺人于丽丽。距离除夕还有十多天,于丽丽天猫店出售的“布老虎”花饽饽礼盒

对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无法回家过年的人来说,热乎乎的花饽饽不仅是年夜饭的装点,更是家的味道。

春节前夕,虎年限定的“布老虎”花饽饽火了。

“希望我们店铺的销量少一点,直播间的人数不要这么多”,这位“凡尔赛”的商家,是山东威海的花饽饽手艺人于丽丽。

距离除夕还有十多天,于丽丽天猫店出售的“布老虎”花饽饽礼盒已经因为供不应求,被迫停止发货。光是赶工预约单,就够工厂师傅们每天忙的了。

在大多数北方地区,蒸一锅造型各异、颜色诱人的花馒头,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寓意来年的生活“蒸蒸日上”。在人们的记忆中,蒸花饽饽是老一辈人在乎的仪式感,而今年各类虎年限定热带动下,老虎造型的花饽饽火遍大江南北。

不少生活在南方,从未吃过花饽饽的年轻人也纷纷买来尝鲜。而对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无法回家过年的人来说,热乎乎的花饽饽不仅是年夜饭的装点,更是家的味道。

虎年热卖,月销300万个花饽饽

今年40岁的于丽丽, 2015年在淘宝上开了一家 “忆胶东花饽饽” 店铺,去年又开了天猫店。

图注:山东威海花饽饽手艺人于丽丽

“我们每年过年订单都很多,今年卖得特别火。”平时,实体店加网店一天大约400-500单,今年临近春节,花饽饽的月销量高达300万个。于丽丽告诉《天下网商》,目前工厂已经接到十几万个订单,最大一单来自一家企业,一次就订了4000个花饽饽礼盒。

为了应对翻倍增长的需求,于丽丽的工厂临时增加一倍员工,分成早晚两班不间断生产。老员工负责做造型,带着新员工揉面、贴花叶。

为春节提前准备最新款的花饽饽,是“忆胶东”的常规动作。早在2021年夏天,于丽丽就开始着手设计虎年礼盒。

最终定型的虎年春节礼盒售价268元,其中包括一只憨态可掬的“布老虎”、粉嫩的小寿桃、黄灿灿的金元宝,以及如意柿子、富贵葫芦等共8种不同样式的花饽饽。

制作一个花饽饽并不简单,要经过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等步骤,配合刀、剪、笔等工具。于丽丽说,比如看起来很简单的布老虎,完成一只至少要3个小时。

“光是新品打样就用了两个月,反复调整面和水的比例,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面太软蒸出来老虎没型,太硬员工的手受不了。布老虎的面部五官比例也要反复测试,生面做出来很漂亮,往往一出锅就变得似是而非,不好控制。”

节前,于丽丽的工厂每天要保证完成3000个这样的花饽饽礼盒,当天蒸熟并发货。为了保证用户收到的货品依旧新鲜,饽饽都在无菌车间进行包装,再通过顺丰冷链运输。

“花饽饽是山东年轻人的根”

花饽饽常用于祝寿、春节,多是寿桃、锦鲤等传统样式,让年轻人敬而远之。而现在,花饽饽的造型变得潮起来,在师傅的巧手下,面团如同活了一般,变成水果、鲜花、小动物……个个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今年花饽饽很火,我也下单了两个虎头、两个福袋。”生活在杭州的小李说。这个虎年春节,像小李一样的年轻人成为了花饽饽消费主力。

于丽丽也注意到,往年四五十岁的顾客比较多,但今年花饽饽赶上“国潮风”,吸引了越来越多90后、00后消费者。

曾有一个95后女孩专门找到忆胶东,在男朋友生日当天买了忆胶东“玫瑰夕语花饽饽”作为求婚礼物,现在已经顺利结婚。这让于丽丽骄傲不已。

另外,以前受限于食材的匮乏,花饽饽表面的花样通常是用笔画在馒头上,现在经过技术改良,可以用蔬菜、水果汁调制成五颜六色,不用再添加任何色素,口味也更加丰富。例如忆胶东的虎年春节礼盒中,布老虎的黄色,来自南瓜蒸熟后与面粉、牛奶、糖等混合而成;绿色的叶片则是混合了菠菜汁。

在于丽丽和员工们手下,花饽饽已经不只是好吃的山东大馒头,而是精致的艺术品,可以被玩出无数种花样。

而对于把馒头“刻在基因里”的山东人来说,花饽饽则代表着家的记忆,“山东的孩子出去上大学,在全国各地工作,但‘馍’还是他们的根。”于丽丽笑着说,以前是“慈母手中线”,现在是“慈母手中馍”。

“让更多留守妇女实现自我价值”

胶东地区的花饽饽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最早主要用于龙王庙会、祭海等礼仪活动。于丽丽从小就跟着母亲学着用面粉做小刺猬、小元宝,当地和她年龄相仿的女性,几乎个个都会做花饽饽。

当年,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于丽丽,决定靠制作花饽饽创业,并向当地一位著名的花饽饽手艺传承人王爱凤拜师学艺。

刚开始,胶东花饽饽的名声还没有传遍全国,周围很多人也不看好她的生意。2018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讲述了青岛一家馒头店的故事,让越来越多人认识了当地的花饽饽。

除了网店,于丽丽还在青岛开了线下门店,每年销售额增速约为30%。

随着网店业务不断扩大,于丽丽在老家山东威海文登区侯家镇开了一间工厂,目前已有80多名固定员工,绝大部分是村里40-60岁的留守妇女。“她们以前在家种地带孩子,一年结余最多也只有一千多元,现在做花饽饽,一个月的收入就有几千块。”于丽丽说,来做工的人越来越多。

据新华网报道,如今在威海文登已有200多个花饽饽生产加工主体,年产值达到2亿元。去年,侯家镇当地政府也将花饽饽产业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突破口,打造“花饽饽小镇”,吸引更多像于丽丽这样的花饽饽技能人才,也让当地女性有了施展技艺的平台。

相比4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会做花饽饽的年轻人比例较少,于丽丽也希望更多年轻妈妈参与进来,既能学习手艺增加收入,以后也可以自己开店。

“我希望更多妇女,能够靠花饽饽手艺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