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起于一堆堆泥土;千里的远行,始于脚下第一步。
曾仕强先生解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两个人甚至于三个人,才能够合抱的一棵大树,是怎么长出来的?刚开始就是一个小芽而已。老子用一些现象,来说明大生于小,高从低开始发展的道理。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九层”,代表很高,不一定是九层。因为我们都把九当作是阳的最大数,所以讲九天、九层、九州,都是取这个九。很高的楼台,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泥土建立起来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前的交通工具,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所以千里就表示很遥远。你走一千里,也是你的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金鱼草
傅佩荣先生解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是从小芽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堆起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底跨出的。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第一句讲的是自然界,用一棵树做比喻。合抱的大树,开始的时候是小芽苗。九层之台看起来非常的宏伟壮观,它起于累土,一筐筐土慢慢堆成的。这讲的是人间的情况。然后第三个是讲人的行动,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三句话代表要付诸行动。荀子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修身》,提醒人们要好好学习、要如何学习。他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直接,他说:“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跬步”就是一小步一小步,后面讲“跛鳖”,跛脚的鳖走得很慢,它只要一小步一小步慢慢走,“不休”,不要停下来,你不要停下来话,到最后照样可以走千里。
我们这边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只跛脚的鳖,它只要不停止,也能走到。然后他说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他这边不是说九层的高台,他讲的是普通的丘陵到最后变成高山了,怎么做呢?累土而不辍,一筐土一筐土接下去,不要停下来,一直做下去,到最后山也变成崇高了。
事实上我们一般人比较熟悉的故事,反而是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把一座山移走,你说一个人怎么做得到呢?没关系,里面特别提到子又有孙,孙又有子,一代一代做下去。当然我们要讲到个人的努力的话,你不能靠一代一代往下发展,你自己就要负责你这一生。但至少愚公移山的故事提醒你:你要有恒心,提早分辨之后,要付出行动。
付出行动之后还有第三步,就是
积少成多
。天下很多事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比如孔子有位学生叫做子夏,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篇》)因为孔子的学生当然要好学,他对好学的了解就是这句话:每天学一点新东西,每个月再复习一下,不要忘记所学的。
这句话里面的“日知”,就启发了一位明朝末期的学者叫做顾炎武,顾炎武就写一本书,很有名的,叫做《日知录》。我把我每天学的新东西写下来,编成一本书。这本书内容什么都有,你能想象到的、有趣的、深刻的、复杂的、细微的,几乎都包括在内。像这种功夫他不可能忽然得到的,他一定是日积月累,真的是“日知”录,每天学点新东西的。
我自己有一位老师,很有学问。我记得以前每一次跟他聊天的时候,就觉得他好像什么都懂。我在毕业的时候就请教他,能够这么博学有什么秘诀呢?这位老师就告诉我了,他说他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上临睡之前都要问自己:今天又过去了,我今天有没有学到新东西呢?如果有,他才愿意去睡觉。如果没有,他就从书架上随便拿一本书,看二三十分钟,一定要确定今天学到一点新东西了,他才愿意去睡觉。如此做下去,数十年如一日,所以他学问当然广博了。这就是很标准的积少成多的方法。
金鱼草
南怀瑾先生解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原始森林中,有如阿里山的神木,一个人抱不了,要许多人联手合围才能环抱。这样的大树如何长大的?“生于毫末”,也是从一株秋毫小苗长起来的。初生婴儿身上的毛,若有若无,叫做毫毛,在毛的顶巅上一点点,显微镜才看得见的,叫做“毫末”。树苗刚刚生出来的,也是毫末一样。
我也经常引用古人这首诗,鼓励青年们要注意,这首诗可以背起来:自少齐埋于小草, 而今渐却出蓬蒿。世人不识凌云干, 直到凌云始道高。
古松,在空中看来像一条龙一样。这棵松树在小的时候,“自少齐埋于小草”,如老子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它与一般草一样,种在那里。它缓缓慢慢地长出来了,渐渐出蓬蒿,顶天立地,像阿里山那棵神木一样,许多人对它还要烧香顶礼膜拜呢!
可是,当这棵树小的时候,看它很平凡。“直到凌云始道高”。一般人只是看成果,不晓得看前因;等到树木长到天一样高,仰头来看,头上的帽子都因仰头掉下来,这时才说:哦!好高啊!绝不会在幼小的时候看出它的高,这就是人生。所以,人贵自立,要自己站起来,不要刚刚出头,就想要别人赞美你高,那是高不起来的;等自己真的长高了,别人自然会说,好高啊!
另外一首诗,我也经常引用: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这些都要背熟,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高歌一曲,困难所产生的苦闷就化解了,也得到无比的鼓励;这和祈祷上帝或跪在菩萨前面一样的好。
一阵大雨过后,到山中一看,沿着山谷流水边,蔓草已经长出来了。这些草也不靠人浇肥料,无人帮忙,是靠它自己的生命力,满山满谷在生长,那是自得天机,自然得到天地生命的力量,自我站起来的。一个人的成功,也须具备这样大的勇气。
这两首诗,我从小几岁背到现在。有时候,自己碰到真正困难的事情,念佛、祷告上帝仍无法定下来的时候,“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要有这个勇气,要有这个魄力,这才真是懂得中国文化的精神。人不必希望别人的恭维,要自己站起来;能站起来,自然有人仰头看,叫好拍掌的都来了。可是到那时候,千万不要受到掌声的影响,试看那大树旁有人又唱歌,又跳舞,又烧香膜拜,大树也是置之不理啊!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所谓“九层”,中国文化古代就是指高楼。九层并不代表“九”,代表的是数的极点,从一开始,最后的数字是九;到十又是另外一位数的一,所以数的最高是九。《易经》的数理哲学,最初是“零”,零代表了没有数,也代表了无数、不可知之数、无比、无量,所以零代表的是“空”,也代表了万有充满其中。而数的极点就是“九”,“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最高的建筑也是从地上开始建造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也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长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