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地区的井盐业,肇始于东汉时期,唐宋时已闻名全川。史籍称此地“衍沃饶润”、“过于他郡”、“商旅辐辏”、“邦赋弥崇”。明清以降,随着自流井的崛起,自贡盐业逐趋鼎盛。乾隆时成为四川五大中心产场之一,嘉道时成为四川三大中心产场之一。咸丰同治年间,更成为四川井盐中心产场,独执四川盐业之牛耳。年产盐三百多万担,销售川、滇、黔、湘、鄂二百余州县,供全国十分之一人口食用,盐都之称,名播中外。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
经济的繁荣,人口的聚集,文化的昌盛,使这里的川剧、灯会、饮食渐次成川南乃至四川的首善之区。
清中叶时的自贡盐场,火旺水丰的井盐业,不仅吸引了来自晋、陕、粤、赣、黔、鄂、湘等省的投资者、经营者来这里开设井灶钱庄票号,而且吸引周边及贵州、云南的劳动者来这里作直接或间接的劳工。当时常年聚集在盐都的盐商与盐工即达20万人左右,按不同的社会分工被称为各种行帮。盐商有井帮、灶帮、笕帮、银钱帮、竹木油麻帮;盐工有山匠帮、锉井帮、辊子帮、烧盐帮、屠宰帮、车水帮、橹船帮等等。百里盐场,市井繁华,酒肆林立,会馆密布。不同层面的饮食消费和嗜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交融,使自贡逐步形成了独具风味的盐帮菜系。
自贡盐帮菜在其两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厨和烹饪大师。清末盐商李琼圃撰著了《琼圃菜谱》,记载了各色盐帮菜的烹饪要诀,惜已失传。名厨董俊康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做的一道香酥鸭,倾倒了电影大师卓别林;陈建民大师上世纪中叶把盐帮菜传到了日本上流社会;刘锡禄豆花更在日本成为雅俗共赏的美味。发明火边子牛肉的曾树根,将水煮牛肉做到极致的范吉安,首创牛蹄熊掌的叶掌盘,以“无汁葱烧鱼”享誉盐场的林青云,擅作鱼翅海参宴的栗焕章,以浓味冷吃兔闻名遐迩的刘义公,以一席“大满意”惊绝盐场并入调四川饭店的黄三胖,被众多中央领导称道的倪树章,都是盐帮菜的领军人物。新中国建立后,更有号称四大金刚的樊德崇、李绍光、倪少云、陈德章,再加上邹青云,时称“五朵金花”,他们为传承和发扬盐帮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贡餐饮和盐帮菜在其演进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批令闻者嘴馋神往、来者大饱口福的餐饮名店。如“天德园”、“鹿鸣春”、“金谷园”、“快园”、“好园”、“怡园”、“吊皇楼”、“大码头”、“留芬酒楼”、“蜀江春”、“文兴园”、“新津菜社”、“岷江饭店”、“华北食堂”等,这些名店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招牌菜名播远近,长期受到顾客青睐,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既是自贡各界人士常来餐饮聚会之地,又是外来各地人士慕名就餐会友之处。随着时间推移,形成了口碑相传,长盛不衰的老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自贡餐饮业更获得了长足发展。以盐帮菜为主要内涵的餐饮名店不仅薪火相传,而且涌现了一批新的名店,“锦府盐帮菜”名噪京城,在休闲城市成都,会吃、好吃的成都人对自贡“盐府人家”、“蜀江春”、“阿细”的菜品亦赞赏有加。在自贡,“盐商菜”、“私家菜”、“盐都会馆菜”、“南国宴”、“蜀南宴”、“蜀江春”、“阿细”、“留芬酒楼”、“盐帮传人”,均受到消费者的交相称誉,生意日隆,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