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父母离异,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admin
导读 ? ? ?暂且称这个同学为小A吧,是学校辅导员推荐来做咨询的学生。第一次来的时候症状疑似抑郁发作,现在是被精神科医生确诊为“双相I障碍”。我们总共是经历了数十次面询,每次面询的话题都离不开TA的家庭。虽说父母在TA幼儿园的时候就离异了,但是这场离异只是得到了法律的批准,奶奶和外婆那一辈的人是否认的,

父母离异,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 ? ?暂且称这个同学为小A吧,是学校辅导员推荐来做咨询的学生。第一次来的时候症状疑似抑郁发作,现在是被精神科医生确诊为“双相I障碍”。我们总共是经历了数十次面询,每次面询的话题都离不开TA的家庭。虽说父母在TA幼儿园的时候就离异了,但是这场离异只是得到了法律的批准,奶奶和外婆那一辈的人是否认的,用小A的原话,当时奶奶说:“这是不存在的”。所以,虽然父母法律上是离异了,但是实际上是不分家的,只是分房睡而已。当我问TA,你觉得家里的气氛怎么样时,小A沉默了,“很压抑,几乎都没有人说话,小时候我还有自言自语的习惯”。仔细了解后,才发现小A是太渴望交流了,太希望有人跟TA说说话了,才导致看到好玩的事情的时候,会自己读出来,自己跟自己说会话。在TA告诉我这段经历的时候,我才理解了他另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他毫不掩饰的跟老师和同学分享他的个人隐私,这些隐私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我想,这大概是从小没有人跟TA沟通,告诉TA,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可能大家会跟我一样好奇,明明父母还是住在一个屋檐下的,怎么会没有说说话的呢?小A说,爸爸几乎不会主动跟自己和妈妈说话,除非是有什么必要的事情了,问他才会说。几乎是每天下班回来就在自己的房间里刷手机。显然,这个爸爸的角色在这个家庭教育里是缺失的。取而代之的是,“全能”妈妈。这个妈妈很厉害,厉害到当这个孩子来跟她倾诉自己被同学性侵的时候,用一句,“这是不可能的”来打发。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对孩子人格特质的形成造成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属于冷酷拒绝型,那么他们的孩子要比其他类型的孩子更容易具有攻击性。原因在于,如果父母对孩子严苛且充满拒绝性,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不被爱的,从而缺少安全感,为了抵御这种不安全感,保护自己,他们往往就会做出一些有攻击性的行为。这种攻击有指向性,有向内或者向外攻击。向内攻击的个体,总是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好,就因为自己一无是处,才会导致父母不喜欢自己。小A就是这样,他在老师和同学眼里都是非常优秀的,曾拿过国内某著名奖项。但是问及你觉得自己做过比较成功的事情时,TA依然会说,我不知道自己会干什么,全盘否定自己,这样的个体容易得抑郁症。还有一种就是向外攻击,情绪容易暴躁,易激惹,喜欢攻击他人。

? ? ? 其实,在这个社会大环境里,离婚家庭真的是司空见惯了。有一次,大概是他们约好的,一个下午我们中心就接待了三位来自同一个寝室的(6人寝)学生,他们共同的背景就是父母离异。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异这是属于重大的家庭变故,他们的依恋感落空,安全感受到了挑战,或多或少有被亲密关系抛弃的感觉。人们这种安全的依恋感与早期的经验有关,直到成人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仍然与人的“内在的婴儿”有关,所谓内在的婴儿就是“孩子的我”,是自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人格结构来看,人格可分为三个部分:“孩子的我”、“父母的我”、“自我”。父母离异后,孩子这三个“我”的完整性受到了破坏,对自我及他人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积极心理学的有关调研资料发现3-18岁的孩子身上具有自己的弱点,在这个过程中难以接受父母离异,采取用自己的问题行为来应对父母的离异和分居,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孩子自己的内在的安全依恋丧失造成的。

? ? ? 父母离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没有做好孩子心里建设的时候就离异了。在我看来,如何做好前期孩子的心里建设,关键是处理好孩子的分离焦虑与安全感的修复。分离焦虑是发展心理学的概念,是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父母离婚分居既成事实,完整温馨的家庭已经不复存在,这个时候的孩子是非常焦虑的,这种焦虑一般被认为是分离性焦虑,对孩子来说缺乏安全感,而在成人之前这样的分离性焦虑对他们的情绪行为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决定离异前,父母需要跟孩子好好谈一谈。告诉他,父母要离异,这是父母之间的事情,这不是你的错。无论以后会怎么样,我们以前爱你,以后依然会爱你,我们身上流着相似的血并不会因为我们不在一起而有所变化。同时,还需要告诉孩子,可能以后他会迎来新的家庭,有新的爸爸或者妈妈,他们也会关心和爱护你。这样前期的谈话,可以降低孩子对父母离异以后的抛弃感和帮助提高未来新家庭环境的适应性。虽然这是一个下策,但我觉得在不可挽回的要离异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心里呵护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