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殿廊的意思是寺庙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寺庙建筑不同于民间建筑,都有各自的特色;殿,古代泛指高大的堂屋;廊,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如走廊、游廊。庙是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寺庙是指整座庙,殿廊是指庙宇内大殿建筑的一部分。寺庙是指整座庙,殿廊是指庙宇内大殿建筑的一部分。寺庙是指整座庙,殿廊是指庙宇内大殿建筑的一部分。寺庙是指整座庙,殿廊是指庙宇内大殿建筑的一部分。寺庙是指整座庙,殿廊是指庙宇内大殿建筑的一部分。
寺庙殿廊是一进山门,看见的是天王殿,里面是弥勒佛,和四大天王。表法是笑对人生和从容处世。
下来是大悲殿,是千手观音,表发是发起大悲心。随缘度化众生。
然后是大雄殿,代表佛的四智,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做。一般有阿难和舍利佛两个尊者肋侍。或者文殊普贤两菩萨,代表大智、大行。或者是弥陀和药师佛。
后面是是藏经楼,一般是卧佛,释迦佛灭度像。代表佛陀虽然涅盘,佛法依然延续。
配殿有地藏殿 代表大愿。祖师殿是代表不忘祖师,一般供奉前六祖。伽蓝殿供奉波斯匿王、只陀太子或者是关公,代表伽蓝护法。
山门的弥勒后面也有供奉韦陀的,代表佛法尊胜。韦陀手中的杵拿的方法代表此寺院是丛林庙还是家庙,丛林庙就是可以挂单,家庙就是不是本派不准挂单。
寺院的各个殿都是表法的。至于为什么修建殿,可以想一下,没有殿是不是对佛菩萨的不尊敬,去殿上上香上课不受天气影响,有殿也利于佛像的保存和保管。
还有就是不同的殿,是各殿主尊圣诞的日子时候做法式的地方。
(一)、居住的人员不同:
和尚们住的地方叫寺、院、堂。
道士们住的地方叫宫、观、庙。
尼姑居住处叫庵。
(二)、含义不同:
1、寺
《说文》里解释为“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后来,寺人的官署亦也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2、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变成了神社(土地庙)。庙成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等。
3、院
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院’。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
4、殿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
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
殿堂的名称即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萨像者,有大雄宝殿(一般称为大殿)、毗卢殿、药师殿、三圣殿、弥勒殿、观音殿、韦驮殿、金刚殿、伽兰殿等。安置遗骨及法宝者,有舍利殿、藏经楼(阁)、转轮藏殿等。
主要殿堂,如佛殿、法堂、毗卢殿、天王殿、方丈等,一般建于寺院的南北中心线上,其余斋堂、禅堂、伽兰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则作为配屋而建于正殿前后的两侧。
5、宫
宫原指有套间的房子,后来发展为指多间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最后专指皇帝的居室。
宫后也可指为寺庙,后专指道教的庙宇,如北京的蹯桃宫、万寿宫、文昌宫等。
6、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另一说,道教始祖老子曾在陕西盩厔楼观台讲道,故后世将道教建筑称观。
7、庵
现指小寺庙。多称尼姑居住处。
古时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中国僧人在静僻处盖屋时,也常用庵闾,成为一座小小茅棚,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日子久了,便称这些小屋子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因此今日尼姑所住之处多称‘庵’,俗称尼姑庵。